電話:023-68680839/68680829 18084023918
Q Q:2850782613/772534050/2850782618
地址:重慶市九龍坡華民街2號1幢附1號(橋都超市旁邊)
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,用赤金箔做成竹簾包裝,御書“普天同慶”,賜與大臣。由于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,迅速在民間普及,不過民間沒有皇家那么奢侈,不敢使用金箔,改用梅花箋紙,豎寫,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,左下端為賀者姓名,傳說南宋人張世南在著作中記載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黃庭堅、秦觀等人的竹簾包裝,這絕對是一份精典收藏,如保留至今天也應該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了。
說來非常有意思,名帖竹簾包裝一類原是本人親自呈送,以示鄭重。但到了宋朝,商業氣息濃厚,人們也日漸繁忙,故不能親送者,派仆人呈送,逐漸形成風俗。這樣的好處是一人可以多送,如親自前往,所送數量極為有限,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禮;派人呈送,好處多多,省去主人之間見面的繁文縟節,效率大大提高。
明清時期,呈送竹簾包裝名帖等更有一套禮儀,按規定仆人不能親自用手呈送竹簾包裝,故發明了拜匣,即拜見時仆人所持匣盒,呈長方形,大小正好容納竹簾包裝名帖,見主人后,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,必須打開拜匣,讓主人取出。大戶人家會制作自用拜匣,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黃花梨拜匣多個,其中清代紅木制作的《福臻堂趙》的拜匣,制做精良,顯示了趙家主人不凡的身份。
明清之時的賀帖出現了一種獨立的樣式。清褚人獲在《堅瓠首集》卷一中有這么一個記載:“元旦拜年,明末清初用古簡,有稱呼??滴踔袆t易紅單,書某人拜賀。素無往還、道路不揖者,而單亦及之?!奔t單就是專用于年節而用紅紙制作以表示吉慶意味的賀帖,顯然不能在平日中作為名紙使用。這紅單可說是中國古代出現的一種真正的賀年卡了。[2]
2.竹簾包裝的商業性郵遞也從宋代始。張世南的《游宦紀聞》中載,每逢冬至、元旦年節,“凡在外官,皆以狀至其長吏”,這是郵政作為竹簾包裝信使的早記載。由于竹簾包裝可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,而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,比如宋代常寫“敬賀正旦”,久而久之,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,言簡意賅、講究喜慶、互送吉語,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。[2]
由于竹簾包裝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,而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,比如宋代常寫“敬賀正旦”。
觀復博物館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,注重當年生肖的文物表達。久而久之,收集一套生肖文物竹簾包裝,也是很好的一個收藏。時逢牛年,觀復博物館攜金牛賀歲,祝和全國人民新年大吉。
3.近代竹簾包裝
近代意義上的竹簾包裝首先發端于圣誕卡的印制,隨后不斷發展,出現了各種節日竹簾包裝,其中中國郵政推出的自創型竹簾包裝以及相繼推出的植物竹簾包裝,刺繡竹簾包裝等都給傳統竹簾包裝注入了新的內容。
4.現代竹簾包裝
到了二十世紀初,普遍風行,不論是不是基督信徒,以圣誕卡向親友祝福,和恭賀新年。并由此派生出比較非宗教化(或者說東方化)的“賀年卡”。由于傳統紙質卡片,其材料多為高檔木漿紙,而生產這種紙消耗就是木材資源。在提倡低碳環保的今天,傳統的賀年卡在與現代的網絡技術融合后,又在虛擬的社會里,創造了自己新的輝煌-----電子竹簾包裝(E-card)。電子竹簾包裝相當于是電子竹簾包裝以其快速便捷,節約環保的特點,迅速成為一種時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