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話:023-68680839/68680829 18084023918
Q Q:2850782613/772534050/2850782618
地址:重慶市九龍坡華民街2號1幢附1號(橋都超市旁邊)
中秋賀卡發展
1.中秋賀卡初期叫“名帖”,以介紹自己為主,西漢稱之“謁”,今天貴賓相見還在說“拜謁”,東漢后叫“名刺”,名刺一詞日本至今仍在使用,就是我們常用的名片。
中秋賀卡在我國的使用由來已久,在古代,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問候的習俗。宋人周輝在《清波雜志》中說:“宋元佑年間,新年賀節,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?!边@段記錄源于一個有趣的故事:京城某年過年,有一個士人不想每家每戶親自去拜訪,便想出一個偷懶的主意,自己先寫好許多有祝福之意的卡片,再吩咐仆人每到一被訪之家,便在那家門口放一張卡片,敲門后不等開門,趕快溜走,好讓被訪者以為他親自來拜訪過。也許這個人一再偷懶,走漏了風聲,結果有一戶人家一聽到敲門聲,立馬沖了出來,把那個“可憐”的仆人逮個正著。這被看作是“作偽”的行徑。但[2] 當時士大夫交游廣,若四處登門問候,既耗費時間,也耗費精力,因此有些朋友他們就不親自前往,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兩寸寬、三寸長,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、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。
凡事先通報自己是尊重對方的必須,今天的社會有時并不注意這些傳統了。
唐宋以后,中秋賀卡的名稱及功能有所進步,稱為“門狀”或“飛帖”,到了明清,又叫“紅單”、“賀年帖”等等,聽著名字就知功能越來越世俗化,文人之間以文雅逐漸遠去。原因其實簡單,古代教育不夠普及,識文斷字的人少,中秋賀卡初都是在達官貴人之間傳遞,起點頗高,進入商業社會,中秋賀卡就多了一份熱情,少了一份酸腐。
觀復博物館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,注重當年生肖的文物表達。久而久之,收集一套生肖文物中秋賀卡,也是很好的一個收藏。時逢牛年,觀復博物館攜金牛賀歲,祝和全國人民新年大吉。
3.近代中秋賀卡
近代意義上的中秋賀卡首先發端于圣誕卡的印制,隨后不斷發展,出現了各種節日中秋賀卡,其中中國郵政推出的自創型中秋賀卡以及相繼推出的植物中秋賀卡,刺繡中秋賀卡等都給傳統中秋賀卡注入了新的內容。
4.現代中秋賀卡
到了二十世紀初,普遍風行,不論是不是基督信徒,以圣誕卡向親友祝福,和恭賀新年。并由此派生出比較非宗教化(或者說東方化)的“賀年卡”。由于傳統紙質卡片,其材料多為高檔木漿紙,而生產這種紙消耗就是木材資源。在提倡低碳環保的今天,傳統的賀年卡在與現代的網絡技術融合后,又在虛擬的社會里,創造了自己新的輝煌-----電子中秋賀卡(E-card)。電子中秋賀卡相當于是電子中秋賀卡以其快速便捷,節約環保的特點,迅速成為一種時尚。
電子中秋賀卡的產生對傳統中秋賀卡產生了一定的沖擊,但兩者是無法完全互相取代的。部分人認為收到傳統中秋賀卡時那種幸福、感動的感覺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,傳統中秋賀卡依然有著電子中秋賀卡不能取代的優點。環保方面則可以工藝上多下功夫,如廢紙利用等。